石家庄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12-15    来源:发改局    发文字号:
【字体: 】    打印
石家庄市长安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37日在石家庄市长安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
 
 
 
 
 
 
 
 
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政府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既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区、美丽长安的必然途径,也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的必由之路,对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共石家庄市长安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了全区发展战略,明确政府重点工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目   录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区、美丽长安新征程1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
第二节  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8
第三节  远景目标9
第四节  总体要求10
第二章 深入实施省市重点发展战略,助推全区发展水平提升14
第五节  服务全省“三件大事”15
第六节  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16
第三章 增强创新发展,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度16
第七节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17
第八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7
第九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18
第四章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
第十节    推动城区城郊两个板块协调发展20
第十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1
第十二节  加快发展“1+3”现代产业22
第五章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高质量发展系统性 25
第十三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25
第十四节  培育壮大新业态26
第六章 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循环,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28
第十五节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28
第十六节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29
第十七节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升级30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31
第十八节  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31
第十九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32
第二十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33
第二十一节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34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城郊乡村振兴35
第二十二节  促进城郊农业产业化发展35
第二十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6
第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城区承载能力36
第二十四节  优化城区土地征收、开发和利用36
第二十五节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37
第二十六节  精准实施城市管理38
第十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38
第二十七节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39
第二十八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9
第二十九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40
第三十节    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41
第十一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2
第三十一节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42
第三十二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43
第三十三节  强化资源高效利用44
第十二章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44
第三十四节  强化稳外资稳外贸44
第三十五节  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新平台45
第三十六节  推进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45
第十三章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46
第三十七节  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46
第三十八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47
第三十九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8
第四十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50
第四十一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50
第四十二节  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52
第四十三节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53
第十四章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4
第四十四节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55
第四十五节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55
第四十六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56
第四十七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57
第四十八节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57
第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59
第四十九节  加强党的领导59
第五十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60
第五十一节  加快建设法治长安61
第五十二节  推动形成狠抓落实工作机制62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
建设经济强区、美丽长安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面对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区上下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辩证分析形势,细化明确目标任务,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经济强区、美丽长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在扩规提质中大幅跃升。“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强韧劲。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4.6亿元,年均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166元,比2015年增加13567元,两个收入成功实现翻番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8.14亿元增至63.82亿元,年均增长5.8%,总量始终保持全市前列。我区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持续优化。和平路沿线“退二进三”战略全面实施,常山纺织、华润药业、石钢公司等10家企业完成搬迁。企业创新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省唯一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的行政区。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92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4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比重达到50.1%。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96.9亿元,年均增长8.9%,比“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比重由0.4:16.6:83达到0.1:14.9:85。
项目建设在压茬推进中突飞猛进。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区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28亿元。元泰中心、旭辉长安商业广场、荣盛华府、保利大都汇、远洋晟庭等81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嘉和广场、中商大厦、浙江大厦(蜂巢)、建华城市广场等83个项目相继竣工。省胸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保利商业广场、长安万达广场等34个项目先后被列为省市重点项目,“1+3”现代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主动对接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长安金地中心、万科商务广场、半岛国际影视文化休闲广场等120余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达956亿元。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大红门超过5000家商户落户乐城国际贸易城。
城市经济在聚优融强中全面繁荣。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渐成规模。建成投用商务楼宇达96栋、办公面积239万平方米,税收千万元楼宇达到16栋,其中亿元楼宇达到5栋。特斯拉、河北航信、快手河北创新中心等多家科技信息龙头企业河北省总部签约入驻。河北银行、邮储银行等7家银行,平安人寿、中英人寿等多家保险领军企业河北总部在我区发展壮大。金融业在三产中占比达20%以上。2019年到2020年金融业税收分别达到23.6亿元、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4%、8.29%,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商圈经济不断壮大。勒泰中心、长安万达广场等品牌商圈日益繁华,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保利-桃园、益庄-天河等初级商圈,呈现出较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效应。高端商业带顺势崛起。中山东路沿线商业业态加快升级换代,20余座品质写字楼和星级酒店沿路分布,广安街中心线、勒泰庄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品牌效应凸显,先天下广场、乐汇城等城市综合体运营品质显著提升。南三条新一轮开发改造成效突出,多家商城实现全方位升级。和平路沿线省会商务新高地雏形渐显,荣盛商业中心、元泰广场、保利大都汇等一批品质商务综合体和智能写字楼正在交付或加紧建设。夜经济日益繁荣壮大。庄里街被评为“石家庄五大商街”之首,石门老街获评省会最受欢迎的夜消费集聚地,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健康时尚、业态多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
城区面貌在共建共享中焕然一新。聚焦人居环境改善,累计整治提升老旧小区355个,棚户区改造竣工13831套,消除D级危房39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97万平方米,棉三生活区改造成为全省样板。50天完成棉五2905套住宅、14家非住宅单位、860家商户的征收工作,拆迁面积达28万平方米,创造了全市面积最大、户数最多、用时最短、机制最新、群众最满意等多项纪录。聚焦城市顽疾治理,43天彻底拆除烂尾26年的南三条小商品第一市,打造了全市拆迁工作新标杆。扎实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清理规范和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165个“解遗”项目得到有效解决。聚焦基础设施提升,东部新城区“一厂八街”建设顺利推进,解放大街、联石丰两条主干道按期通车,地铁一号线、二号线长安区段征迁任务顺利完成。建成垃圾转运转站16座。农村“三个一”保洁机制全面落实,镇村积存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用。聚焦精细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启用“网上办案”系统,在全市率先启用无人机全域航拍监测,城市管理步入“智慧时代”。创造性实施“连并托合”模式,减少独楼独院小区131个,201个小区实现规范管理,创建市级“金牌红色物业”9个,工作经验被中组部列入《城市基层党建》电视教材。荣获首届省级文明城区荣誉,高质量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
生态环境在持续攻坚中显著改善。强力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气电双代、扬尘治理等重点工作,2020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04天,同比增加41天,空气质量实现连年好转,被评为“河北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先进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36.1%和38.4%,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认真落实“河长制”,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辖区河流实现长治久清。14家取用水单位实现在线监控,关停自备井132眼,1584眼机井完成电子标识认证。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征地1.6万亩,生态景观和功能场所全部建成。积极开展街道景观提升,绿化覆盖率突破40%,省市级园林式单位达到97个、园林式居住小区达到88个。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发展活力在深化改革中全面激发。统筹推进乡镇和街道改革,各镇街新设8个工作机构全部按时挂牌运行,区、镇街两级职责和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河北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网上办事率达到100%。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16个街镇综合服务中心和168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成投用。出台了《创优营商环境40条》等文件,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厅通办”“一窗通办”展现长安速度,“疑难事项,局长代办”全面推广,并成为长安行政审批品牌。全区市场主体注册总量达到13万户,总量位居市内四区首位,荣获“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等省级以上荣誉23个。
民生福祉在补短锻长中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10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2.7%。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科学防治,群防群控,社区防控受到国务院督导组表扬,集中隔离点管理受到省防控督导组肯定,5家单位和2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获奖数量全市第一。特别是坚持做到“两手抓、双胜利”,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平稳有序,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扎实开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市级普惠园达24所,保持市内领先。新增学位1.6万余个,生均面积达10.9平方米,位居全市首位。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47个配套教育设施完成移交。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2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5所,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学区管理制和集团化办学“双轮驱动”,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被评为区域教育发展协同创新项目试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优秀试点县(区)。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稳步推进,102种药品平均降幅50%以上。60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国医堂(馆)全覆盖,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全区养老机构达到26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小微嵌入式照护中心69家,长安社区老年公寓荣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公共保障房累计实物配租9503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01.9万元。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发放各类优抚资金4705.6万元,全市唯一退役军人专属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城乡居民参保人员达到25.2万人,居市内四区首位。
社会治理在纵深推进中成效显著。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制定印发了《长安区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1+7”实施方案》,全区高危、规上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双控”机制建设实现全覆盖。南三条市场198处消防火灾隐患全部按期整改完毕。扎实开展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工作,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运行。加强平安长安、法治长安、信用长安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探索建设“三追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市率先建成高标准群众工作中心,实现信访工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加大非法集资处置力度,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推进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我区获评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总的来看,这五年全区上下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疫情敢担当,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抓,多项工作抓出特色、创出亮点,彰显了长安人民坚毅自强、包容奋进的精神风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掌舵领航,得益于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担当实干,归功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共同奋斗。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实现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旗帜鲜明讲政治、讲团结、讲纪律,增强向心力;必须毫不动摇抓产业、抓项目、抓民生,增强执行力;必须敢于担当破难题、攻难点、解难事,增强战斗力;必须坚定不移促改革、促开放、促创新,增强创造力;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二节  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从宏观形势看,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我区实际看,机遇叠加、优势明显。我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作为省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城区和城郊发展优势并存,市场要素活跃度高,商务楼宇资源富集,具有丰富优质的科教医疗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等优势,为“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要借势机遇叠加期,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一是政策兑现的机遇期。以石家庄市纳入多个试点城市为契机,抓住相关政策红利,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期。“十四五”时期,石家庄市将聚焦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发展质效,我区要用好省会资源,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跨越提升城市经济水平。三是城市发展品质期。抓住现代化省会都市圈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等机遇,提升我区城市经济发展品质。四是拥城、拥河发展拓展期。充分利用我区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借助滹沱河生态修复的机遇和毗邻正定自贸区、高新区优势,拥河发展,推动生态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各县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对标国内先进县区,我区综合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有待进一步拓展;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十四五”时期我区将进入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全区上下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认识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新时代经济强区、美丽长安建设新篇章。
第三节  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在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区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和城镇居民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台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长安、平安长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协同开放达到更高水平,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围绕我区发展总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辖区优势,加快推进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和滨河经济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推动经济强区、美丽长安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开创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方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思路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动城区城郊两个板块协调发展,突出打造“中山东路繁华商业带”“和平路新旧动能转换带”“滹沱河都市文旅康养和滨水经济带”,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与数字产业、文旅健康产业,形成“一二三四”发展思路,确保全面开创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区、美丽长安”新局面。
四、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迈向新台阶,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主导业态更优更强,以中山东路沿线商圈为核心的“中山东路繁华商业带”实现提档升级,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快速发展,专业化品牌楼宇不断涌现,总部经济聚集效应增强,建成省会高品质商业繁华区,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继续保持前列。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与城市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智慧城区效果初显,建设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标,老工业基地实现向“设计智造”以及高端服务业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河渠管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成效显现。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居民就业更加充分,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医疗、文化、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依法治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石家庄市长安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累计]
指标属性
综合
实力
1.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
-
6左右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
5.5左右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3.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个)
48
68
[20]
预期性
4.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件)
11
12.5
[1.5]
预期性
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8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
5.5左右
预期性
7.城镇调查失业率
-
-
达到市要求
预期性
8.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79
0.2
预期性
9.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
达到市要求
预期性
10.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98
[1]
预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
达到市要求
预期性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1.3
[0.4]
约束性
绿色
转型
13.单位GDP能耗降幅(%)
-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14.PM2.5平均浓度降幅(%)
58mg/m2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15.优良天数比率(%)
56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1.优良天数比例为实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
     2.增速和比例目标标注为左右的可上下浮动0.5个百分点。
     3.[]中为累计数。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为名义增
 
第二章  深入实施省市重点发展战略,助推全区
发展水平提升
 
凝心聚力持续全力抓好省市重点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件大事”,更好以长安之进服务全省大局,以“三件大事”的落地见效助推长安发展。
第五节  服务全省“三件大事”
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高端产业转移,以乐城国际贸易城为依托,大力吸引高端商贸服务业专业化市场落户长安,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大活动平台、承接平台作用,创新与京津对接合作模式,做好与上级部门衔接,推进京津冀协同和承接平台建设。加大配套体系建设。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我区延伸,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发展。加强与雄安新区功能对接和互动,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健全合作交流的组织机制。推进生态共建共享,严格落实与雄安新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与雄安新区优势产业耦合对接,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
助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围绕交通、安保、餐饮、医疗、志愿者等业务领域,推进冬奥宣传,做好服务保障。加强冰雪运动场馆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园、校园、广场等场所合理建设布局冰雪场地,助推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着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青少年冰雪运动、冰雪装备用品、冰雪培训等产业,丰富冰雪产品供给。
 
专栏:服务全省“三件大事”重点工程
1.吸引高端商贸服务业落户乐城国际贸易城项目。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对接北京京温商城、北京世纪天乐、北京新世纪等服装批发产业,打造“365天不落幕的交易会”。培育扶持乐城直播电商基地、打造泛安居、服装、农产品直播产业链。
2.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持续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合作,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3.支持冰雪产业工程。成立长安区加快冰雪运动发展工作小组,建立冰雪运动协会,加大冰雪运动会等冰雪赛事活动培育力度,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推广与科学健身指导宣讲活动,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浓厚氛围。
 
第六节  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
发挥毗邻中央商务区、自贸区正定片区、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等地缘优势,立足错位发展,因地制宜找准比较优势和突破口,做优做强现代商贸业,培育壮大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与数字产业、文旅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积极对接与新三区(鹿泉区、栾城区、藁城区)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专栏:融入全市发展大局重点工程
1.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推进小商品第一市改造、解放大街改造提升工程。
2.围绕自贸区正定片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积极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第三章 增强创新发展,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度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建设,切实强化科技服务保障。
第七节  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高校优势,支持华药、石钢、常山等制造型企业建设升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河北航信、万方中天、奥星制药设备、鸿联九五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拥有持续研发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完善创新法治体系,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
实施科技型企业“培优计划”。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主体,优选一批发展潜力好、竞争力强的种子企业实行重点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我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优势,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引导众创空间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创投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新兴业态。
引进一批优势企业。紧盯国内外重点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动态,重点引进国内外500强等大型优势企业,用足用好各级政策红利,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层次高的龙头企业到我区发展。
第八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搭建创新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争取一批国家、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区。推进各类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电力勘察设计院等院校资源优势,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构建服务体系。依托辖区内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推进各类孵化载体投资多元化、机制多样化、体系网络化、服务专业化发展。引导众创空间提升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模式
加强协同合作。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支持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区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加快智慧城市、互联网、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合作,推进创业创新科技转化项目建设。用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第九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加快人才引进步伐。积极实施“名校英才入石计划”,贯彻落实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和人才绿卡补助补贴政策,采取项目聚才、专场招才、中介猎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向“1+3”现代产业集聚。着力构建人才引领、技术跟进、项目驱动的高端产业发展新机制,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培养一批本地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建立健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奖励政策,探索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动项目、基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
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创新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专栏: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1.创新主体壮大工程。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科技中小企业保持在100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培育和产生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2.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支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建设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引导众创空间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模式。
3.产业技术升级工程。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科技信息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滹沱河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需求、重大战略产品以及产业化目标,组织、推介一批关键技术。
4.关键技术攻关工程。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科技资源,引导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工程。
5.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统筹实施巨人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打造聚才平台,创新用才机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推广柔性引才模式,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
6.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综合创新生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抢抓机遇布局一批国家、省级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章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城市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十节  推动城区城郊两个板块协调发展
根据我区城区城郊各自优势,合理布局不同产业,加快推动不同类型经济业态发展,使产业布局和经济业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把城区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发挥商务楼宇、商圈、各类综合体密集等优势,加快工业企业腾退土地利用,形成多点开花、四处繁华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培优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夜经济等业态,增强城区创新力、承载力和竞争力。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坚持把城郊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立足与正定自贸区错位发展,因地制宜找准比较优势和突破口,积极谋划引进新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以城区发展带动和反哺城郊发展,以城郊发展支撑和助推城区发展,形成二环内外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十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突出打造“中山东路繁华商业带”。充分发挥中山东路省会繁华商业大道和城市标志名片优势,完善勒泰中心、中商大厦、先天下购物广场、建华城市广场、长安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楼宇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商业与都市交往、休闲娱乐等业态互动融合,带动企业总部、城市旅游、商务会展等业态聚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带动沿线广安大街、北宋南路等特色商业街区品牌,引导资本、人才、文化等要素聚集,增强竞争新优势。借助中央商务区建设和新胜利大街建成,加快以南三条市场为代表的老牌商圈和勒泰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势力商圈融合发展,促进南三条市场向“休闲体验式购物+商品展示+品牌+电商(互联网)”多元化发展。
突出打造“和平路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围绕实施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工程,依托华药、石钢、常山纺织等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引导老工业基地向“科技智造”转型。以元泰广场、荣盛广场、保利大都汇等项目建设为依托,打造河北航天信息、快手河北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信息数字经济基地,引导信息产业聚集发展。依托华药、棉一、棉二搬迁腾退土地,结合工业遗址保护,谋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焦化厂、石钢腾退土地,高标准谋划打造涵盖科创中心、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总部基地等业态的商业地标。
突出打造“滹沱河都市文旅康养和滨水经济带”。充分发挥滹沱河南岸18公里河岸线资源优势,积极谋划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美丽乡村、都市农业、生态保护、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小镇等多功能区块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休闲旅游、医疗健康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小镇,打造省会滨水经济发展样板。重点发展高端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绿色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第十二节  加快发展“1+3”现代产业
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业为引领,以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与数字产业、文旅健康产业为支撑的“1+3”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以省会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为契机,促进商贸商务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消费新供给。壮大商圈经济。完善“8+3”特色商圈发展格局,对初具规模的勒泰中心、广安大街等8个商圈做大做强做优,对已见雏形的荣盛-元泰等3个商圈着力培育壮大。发展商业配套设施,谋划建设特色街区,拓展商圈辐射半径。推进市场提档升级。把握中央商务区建设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南三条市场的提档升级工程,逐步外迁批发功能,重塑南三条全新的品牌形象,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商业区。优化交通结构,合理布局步行街、单行线;提升消费业态,外迁仓储功能,淘汰低端业态,发展品牌商业,完善电商平台,逐步形成以商品展示、VR体验、私人订制、电子交易等多功能商业街区。推进辖区装饰材料、钢材等专业市场升级,改善市场环境。发展社区商业。适应城市商业中心多元化趋势,依托重大商业项目,打造集居住、商业、休闲、教育、医疗为一体的便民化商业街区,引导传统商业网点增加生活缴费、代收快件、城市配送等服务功能,加快向居民服务中心转型,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商圈”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扶持跨境电商自主品牌建设,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孵化园建设,培育“网红直播供应链基地”建设。
专栏:商贸物流建设重大工程
1.商贸物流平台建设工程。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共用。深化仓储、门店、网点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2.电子商务物流工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布局,构建连接城乡、联通全国、面向国际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推进快递+先进制造业、快递+现代农业、快递+跨境电商等模式创新,快手、世界湾电子商务基地、南三条电商创业示范基地、乐城跨贸小镇、中废通电商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再生装备平台和二舅二手设备商城海外平台建设。
3.城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完善城乡配送网络,鼓励企业在城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庄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加快乡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提升乡村快递网点覆盖率。
4.重点商贸项目。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园区,加快推进荣盛广场、保利大都汇、石门壹号、远洋晟庭商务广场、旭辉长安商业广场、东胜商业广场、东胜悦中心、南三条第一市改造、建华商场改造、金地中心等项目建设。
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主城区商务楼宇密集、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城市金融业。加快广安大街沿线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吸引金融总部和高端企业总部入驻。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银行特色业务,助力科技型成长企业发展。加强银企对接,做到因企施策、精准对接,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提供最大支持。
重点发展科创与数字产业。坚持转型扩需求、平台聚要素、对接促融合,推进建设工业设计及设计创新产业项目,着力发展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赋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设计科创园建设,利用老工业企业搬迁腾退空间,推动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科技龙头企业、成长型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与辖区科研院所沟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业中心、孵化中心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重点发展文旅健康产业。利用“旅游+”“健康+”形成的产业带动效应,加快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康养小镇等多功能区块建设,把滹沱河南岸打造成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功能片区。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机融合,培育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化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探索创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依托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公共场馆设施,推出系列化、主题化文博项目,构建省会精品文化消费基地。围绕工业遗址保护,加快推进华北制药医药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标志性工业主题公园建设。依托省中医院、市中医院东院、乐仁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依托小屯村红色基因优势,打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推进东垣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性开发。
专栏:金融业、科技创新与数字产业、文旅健康产业重点工程
1.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东尚快手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元泰中心向科技信息楼宇发展,打造和平路元泰中心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谋划长安数字创新基地,建设华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集聚区;谋划石钢科研总部基地建设。
2.健康养老项目:谋划建设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院附属医院、宏寿康臣养老中心、石家庄市长安区帝善缘老年养护院。
3.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华药和常山工业遗址保护工程建设,谋划打造医药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谋划石文化产业园,融合石材产业与家居产业,打造新型高标准、无污染、现代化的家居石材类产业链;积极培育壮大乐仁堂健康文化科技产业园。
 
第五章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高质量发展系统性
 
围绕“1+3”现代产业,做优做强城市经济主导业态,壮大城市经济发展载体,发展现代商贸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等城市经济业态,打造城市经济发展主引擎。
第十三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壮大总部经济。加强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对接,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金融保险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招引跨国公司、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加强重点企业支持力度,发展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和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
做强亿元楼宇。实行“一楼一策”“一企一策”,完善企业发展扶持办法,进一步完善新建楼宇商务、智能、绿色、休闲等综合配套体系,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推广5G移动网络技术在重点商务楼宇的试用商用,带动高清媒体、远程办公、智慧酒店等城市经济新业态发展。
培育特色楼宇。依托楼宇产业功能,实行“因楼制宜”“一楼一品”,引导行业聚集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楼宇、特色楼宇、品牌楼宇。引导重点商务楼宇分别向物联网示范基地、科技电子信息、金融保险、创新创意等方向发展。
专栏:楼宇经济重大工程
1.重点楼宇培育工程。明确楼宇功能定位,打造产业链接、功能联动、错位发展的楼宇经济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吸引力强、配套完备的“空中园区”。加快推进保利大都汇、荣盛广场、远洋晟庭商务广场、旭辉长安商业广场、东胜商业广场等商务楼宇建设,制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的意见,扶持一批高水平的亿元楼宇。
2.总部经济提升工程。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企业总部。积极推广5G移动网络技术在重点商务楼宇的应用,全面提档商务楼宇综合配套体系,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商务、居住和人文环境,建设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
 
第十四节  培育壮大新业态
大力发展夜经济。积极构建一轴五核多节点夜经济格局,一轴是以中山路沿线为轴线,实施夜景亮化,公共服务优化,缓解交通拥堵,强化安全保障,合理开发临街商铺资源,充分挖掘特色餐饮、文化娱乐、购物休闲等消费潜力。五核是以勒泰中心、广安大街、裕彤体育场、建华广场、长安万达等5个中山路沿线商圈为核心,大力发展国际名品、网红新品、“老字号”等;紧抓年轻人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趋势,促进商圈夜经济向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多节点是以特色街区和景观为节点,积极推进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打造庄里街、石门老街、北宋南路三个夜市文化街区;谋划建设荣盛秀街、瑞城商业街、旭辉花园商街,打造滹沱河畔、人民广场、广安街中心线等夜游名片。积极组织开展夜购、夜演、夜赛、美食节、啤酒节、灯光节等丰富多彩的夜经济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消费需求。
做优数字经济。医药、纺织等传统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应用智能大脑等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抓住石家庄市入选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示范试点,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新零售发展和智能商圈建设,加快推动商品数字化、卖场数字化、会员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加快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推进健康医疗、教育事业、平安社区、社保就业、民政服务、文化体育等民生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推进社会服务数字化进程。
发展都市旅游。围绕石家庄市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实施旅游产业化和质量兴旅战略,促进旅游和工业、古文化、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利用省科技馆、品牌村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研究推出一批文博项目。加快推进标志性工业主题公园建设,培育旅游与工业、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购物街区,完善大型商业楼宇服务设施,打造一批特色旅游购物街区。结合滹沱河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谋划主题公园、儿童乐园等旅游项目,打造龙头带动、串点成线的精品旅游线路。
 培育地铁经济。围绕地铁带来的流量红利,整合沿线站点的土地、商铺、广告、通讯、房地产等资源,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谋划精品住宅和高端商业项目,形成综合经济消费与土地综合开发良性互动。加快推进沿线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天河城市广场、东胜新世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白佛城中村改造,发展商贸百货、餐饮业、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主力业态。
 
第六章 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循环,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十五节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优化供给结构。依托国内市场,聚焦省内市场,开拓高端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结合我区产业发展,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发展进出口贸易。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品出口优势,扩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深挖企业出口潜力,促进外贸企业与全球贸易通等省级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传统外贸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发展自主出口品牌。
第十六节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发展重点产业项目。聚焦“两新一重”和现代产业,谋划实施一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补齐社会民生短板的高新技术项目、新基建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围绕“1+3”现代产业,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梯次滚动发展格局。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发挥投资支撑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代建职能,提高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完善交通路网,持续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完善区内道路规划建设。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强城区供水工程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加强河流治理,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做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工作。
专栏: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1.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配合市有关部门,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合理有序开展辖区道路整修工程。
2.补短板强弱项工程。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新建大型垃圾压缩站1座、立式垃圾转运站1座,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清运处置问题。
3.城市更新改造工程。有序推动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合理谋划2021-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整体规划。推进东庄、西庄、东兆通等城中村改造。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提高5G网络覆盖面。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数据中心项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搭建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十七节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开展质量强区行动。落实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在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领域,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持续加大文化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中高端服务供给。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推进质量全民共治。鼓励骨干企业做强做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培育更多核心专利、知名品牌。推进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产业化,开展优势产品培育工作。
创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时尚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拓展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引导绿色消费,创造和引领消费热潮。推动线上线下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南三条小商品市场以及汽车贸易、家居建材、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由传统批发市场向新型商业业态转型,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提高市场辐射力。推动社交电商发展,加快直播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激发消费活力。
完善消费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我区设立旗舰店、品牌店、体验店,鼓励商业综合体、商场、购物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及各类高端品牌。完善商业建设,打造荣盛广场、东胜悦中心、金地中心等一批商业新地标。围绕商圈谋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提高消费聚集度,不断拓展商圈辐射半径。加快布局数字化消费网络,优化消费商圈布置。完善夜间交通、消费环境和配套设施,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动改革任务和举措落地见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第十八节  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方式手段,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主动寻求与大型央企、省企及优秀民企合作,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协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完善政府投资全过程监管制度,提升政府投资管理水平。
深化财税改革。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制改革,降低间接税比重。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分析,完善征收管理流程,推动5C监控评价系统全面应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积极培植税源。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强化绩效管理,建立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项目预算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第十九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创新创业、公平竞争、安全放心的市场营商环境,构建市场导向、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区体系,打造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市场治理格局。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法制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渠道,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市场活力。
改善公平竞争法治环境。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有效治理侵权假冒、地方保护、行业壁垒和企业垄断。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全面改善市场秩序,积极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切实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打造“诚信长安”。
第二十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做优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跟踪、定期评估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清理阻碍政策落地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土地供应、产品采购、创新能力、审批手续、引进人才、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大税费、融资等政策优惠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完善资源要素保障。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第二十一节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实施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加强重大事项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营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完善功能、优化布局,引进智能化软硬件,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效果最好”的全市最优营商环境。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网上办事力度。持续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跨科室、跨窗口的一窗受理、链条式审批和集成服务。深化上门帮办、局长代办和延时预约服务,推行“政银对接”和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进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优质、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监管执法。加强综合执法体系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理顺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化、常态化。加强网络、传销、合同、广告等重点领域监管。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水平,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城郊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十二节  促进城郊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发展城郊现代都市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批集休闲娱乐、采摘体验、主题民宿、科普教育、示范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丰富乡村产业业态。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启动农民教育培训五年提质增效行动,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
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对侯帐桃、大丰屯西瓜等本土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省会市场占有率。
第二十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四清行动实现村庄环境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普遍提高。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厕改水平,持续实施村庄亮化工程,普及公共照明设备。根据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定位,统筹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乡村风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完善乡村水、电、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城区承载能力
 
优化城区土地供应空间布局,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第二十四节  优化城区土地征收、开发和利用
优化土地供给管理。坚持最优化布局土地使用、市场化配置土地生产要素,为我区老工业企业腾笼换鸟、结构升级提供优质土地资源。客观掌握全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土地基础数据,摸清国土“家底”。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用地计划需求,多种途径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推动解决国有土地资产遗留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加快实施土地征收。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和棚户区改造,建立健全以“多规合一”为导向的功能区规划体系。加快开发重点片区,推进列入征收计划的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实施。推进丰收路40号院、新八家庄旧村改造和棉五小区施工建设进度。积极推进解放大街道路后续征迁工作,做好铁路单位搬迁、过渡以及后续房屋征迁工作。积极拓展太行大街以东区域发展,不断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方式,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
第二十五节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围绕拓功能、补短板,实施一批停车场、农贸市场、景观整治、街头游园、高品位特色商圈等城市项目。围绕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助力农贸市场升级。加强市容秩序管理,提高环卫保洁质量,提升街道景观容貌和城区绿化水平。
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市政道路设施的巡查维护,有序开展道路整修,确保市政设施功能完好和运行安全。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后的道路设施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辖区东北部路网结构,完善四镇区域基础设施。着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善老旧小区排水管网、串改并、二次管网改造、非机动车充电和停放设施,实现城中村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二环以外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城市快速发展中的民生短板。
第二十六节  精准实施城市管理
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区建设。抓住石家庄市入选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加快互联网与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及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升级换代,通过“数字治城”“数字治疫”,强化交通、城管、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精准化发展,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打造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细的美丽长安新面貌。
建立统一的网格治理体系。探索具有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理顺区、街、居三级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多领域实现多网格融合。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动城市管理继续向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第十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为文化产业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的增长点。
第二十七节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加强理论宣传阵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领,推动新媒体、自媒体参与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打造全区一体化的网络舆情综合管理平台。规范网络舆情预警督办反馈工作流程,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增强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二十八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城区建设水平,开展“讲好长安故事”“为长安争光、为省会添彩”和评选“长安好人”活动,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第二十九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外观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博展览对接,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品和文创产品。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市场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业态和消费模式,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扶持引导重点文化企业,谋划石酒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项目。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全域旅游试点,提升休闲度假业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果。全面升级智慧旅游,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培育发展商业消费游、历史文化游、康养农业游和体育健身游等新业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十节  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加强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区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加快构建以省博物馆、省图书馆为核心的省会公共文化空间。加快社区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品街区建设。扩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空间,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推广。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开展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彩色周末”等文化活动,繁荣文化娱乐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村志编纂、村史馆建设,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专栏:文化领域重点工程
1.文艺精品打造工程。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要主题,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积极承办各类艺术赛事和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惠民演出100场以上。
2.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推进景区文化资源利用和文化创意引入。
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做好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保护等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挖掘工作,开展非遗文化知识与技能培训。扶持、引导石酒文创园项目,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4.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区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标工作,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质量提升工程。
 
第十一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三十一节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
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冬季清洁安全取暖,深化扬尘治理攻坚,严控工业污染排放,推进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水污染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完善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序关停取水井。压实各级河长责任,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行农业用地分类管控,强化工业污染源头及历史污染源头管控。
完善网格化监管。完善大气、水、土地等污染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实现各类污染源监管无死角、全覆盖。加强联防联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好滹沱河生态功能区,促进绿色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将滹沱河沿岸建成省会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做好区管公园日常管理,提升绿化水平。
专栏:治理污染与生态修复保育重点工程
1.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热电、制药等企业采取工艺技术改造、原辅料替代、资源能源梯级利用等综合措施,实现重点行业全工艺流程超低排放。
2.水生态修复保育工程。深入推进滹沱河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功能,改善水质,打造水系景观。深入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制定落实2020-2022年取水井关停实施计划。推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河长办督导协调作用。
3.绿化工程。加强城区主要道路绿化补植工作,有序提升城市绿量。加强区管公园的维护管理,有序开展升级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十二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生物制药等行业工艺技术装备绿色化改造。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工程,分批分期完成企业清洁生产推行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产业。开发绿色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推进绿色出行,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建筑、被动房、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方式在我区的推广应用。
第三十三节  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加强生活、建筑、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构建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落实资源有偿使用、总量管理、全面节约制度。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配齐四分类设施,完善“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促进企业间、产业间耦合共生,推进生产系统间循环链接。
 
第十二章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大踏步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第三十四节  强化稳外资稳外贸
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实施外贸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优化出口质量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加强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品牌。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积极参加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等展会,扩大全区进出口规模。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外商投资导向,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药健康、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总部、分支(办事)机构入驻。
第三十五节  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新平台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与国际大企业合作,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合作产业园发展,吸引高端高新产业项目集聚。对标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依托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深化与京津及国内发达城市的对接合作。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推动孵化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立健全联动创新机制,共同谋划建设产业合作发展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推进与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强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文交流。
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围绕工业企业搬迁腾退土地,推动“转二优三”发展。按照“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思路,积极开展楼宇招商,完善楼宇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内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分支机构。
第三十六节  推进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
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开展重点产学研项目合作,引进高端智囊机构、高新产业技术项目。以“招大招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为目标,在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智囊机构等领域展开引进合作。着力构建人才引领、技术跟进、项目驱动的高端产业发展新机制。围绕研发平台创立、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加强与国家、省人才工程入选者对接合作,制定出台具有更强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有为青年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推动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
 
第十三章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七节  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扩大社会就业,注重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监测体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标准体系。促进多渠道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容量有机结合,发挥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全员技能水平,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统筹社会力量办好职业技能学校,扩大就业培训承载面。
持续提高转移性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促进城镇居民增收作用,统筹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多渠道多举措做好“六保”各项任务财政资金安排。强化政策资金整合,确保基本民生支出需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财政政策与消费政策协同,积极做好财政促消费专项资金,积极推出消费券、惠民卡等相关政策。做实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医疗、社保覆盖面,落实各项保障标准,提高生活保障水平。保障低收入人群救助待遇,落实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产业就业扶持等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经营性收入。
第三十八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动基础教育全域优质均衡。通过“科研引领、内涵发展、品牌打造”三大战略引领,努力实现“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元,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新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学区管理制试点改革,调整、扩充学区制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中学提质提效。培养和引进名校长、名教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统筹普通高中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落到实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防止学生因贫辍学、因贫失学。
加快实现教育强区步伐。全面加快“建设引领省会教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强区”步伐,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优化、素质教育深化、学校文化提升、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协同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六大工程。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环境。
第三十九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区、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开展精准扩面行动,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鼓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选择较高缴费档次。全力保障社保待遇发放。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按照国家、省、市统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按照全国统一的国家医保信息化建设部署及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要求,统一医疗保障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加大困难人员托底保障力度,继续做好困难人员救助、补贴发放等各项工作,做好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关爱服务,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事业健康发展。重点支持建设普通商品住房,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公租房,构建政府、企业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体系。探索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支持和促进改善物业服务质量,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适。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紧紧围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目标,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发展水平,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退役军人有关政策法规、待遇保障、优先优待、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运行、督导检查工作体系。推进基层“一中心两站”优化提升工作,全面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运行能力
第四十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用好辖区福利用地设计规划,增加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数量,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业营商环境,加大土地、税费、资金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鼓励、引导企业、社会、民间资本等投资参与养老体系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大力增加普惠型养老场所设施,探索在小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嵌入式小微照护中心,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发挥示范作用。探索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做到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第四十一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巩固常态化卫生城和健康建设,围绕打造“健康长安”建立以市级医院为主导,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街镇卫生院为基础,民营专科医院和个体诊所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更新基层慢性病管理设备,分批补齐基层医务人员,增强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电子化家庭医生签约,逐步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就诊目标。
巩固创卫成果建设健康城市。 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拓展创卫向建设健康城市延伸。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构建、管理全过程,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样板街镇、社区、学校。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健康作为重大决策的必选项,全面建设健康长安。
加强长效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疾病和健康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等重点疾病防控,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大卫生应急基层基础和疾控人员梯队建设。强化联防联控机制长效性,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落实部门责任。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应急联动。
专栏:民生重点工程
1.就业创业服务工程。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推动开展家庭服务,提升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功能。优化长安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2.社会保险扩面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参保、全险种参保,实现应保尽保,保持动态全覆盖;以灵活就业、农民工和中小微企业人员为重点,引导更多群体主动参保,促进更多城乡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3.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和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支持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扩容提质,优化办园结构,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支持城镇现有中小学扩容改造,扩大学位容量,推动新建小区按人口规模配建中小学。加快推进第九十三中学、荷园路小学新建、第四十五中学新建教学楼和学前教育学校旧址(81中西校区)整体改造等项目,力争早日开工、早日投用。
4.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卫生应急基层基础和疾控人员梯队建设,提高疾控人员队伍数量、素质和能力。加大公共卫生基层基础设施投入,储备充足的应急和防护物资,为有效应对各类传染病疫情和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强化联防联控机制长效性,确保传染病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5.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等平台建设。
 
第四十二节  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
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推动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以提升青年思想修养、服务青年现实需求、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营造青年友好环境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增进青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区青年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强化网上思想引领,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发出网上正面声音。
落实服务保障机制。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依托团属项目部和青年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青年工作,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青年整体教育质量。提升青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干预能力,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体系,促进青年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创业。
优化青年文化环境。大力选树青年先进典型,深化各类青春建功活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建设经济强区、美丽长安贡献青春力量。
第四十三节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落实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土地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发挥反家庭暴力工作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职责,形成反家暴责任主体齐抓共管、社会群众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做好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形成主体多元、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重视妇女人才培养使用,提高妇女参政比例。落实直接联系妇女群众制度,加大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建设力度,构筑妇女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平台。
发展残疾人事业。坚持“弱有所扶”,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多元投入格局,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的民生保障。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推动残疾人基本服务均等化,帮助残疾人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保障残疾人权利,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便利化条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助残志愿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帮扶,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发挥残疾人主体作用,激励广大残疾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做好低保、临时救助、工会、外事、人防、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统筹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滚动实施民心工程,落实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十四章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认真落实国家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四十四节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开展燕赵净网行动,旗职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
保障经济安全。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及时分析研判形势,加强预测预警。加快健全群策群力、联防联治的非法集资处置化解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并有效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保障网络安全。加快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数据资源、网络信息和设施保护。加强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评估管理,加强网络空间防护能力和监管手段建设。建立网络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人防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深化军地资源共享和双向支撑拉动。
第四十五节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重大风险防范体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重点领域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火能力建设,推进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善消防救援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快构建完善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统筹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应急响应、协调联动、舆论引导、社会动员四大机制,推进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四大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公园、绿地、人防工程等设施,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第四十六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深入抓好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加大对危化企业、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整治力度,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增强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努力推进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协同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加快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十七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联化解信访矛盾机制,健全网上信访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深化队伍教育整顿,拓展“一案三查”成果。强化保障职能,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筑牢“三道防线”。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着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扎实做好“三型机关”创建活动。
第四十八节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提升城区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综合执法与应急保障,进一步深化“网上办案”,积极探索“非接触性执法”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完善各类工作预案,加强基层业务指导,全力做好城区防汛、重污染天气保障工作。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应急演练等活动,提升反应速度与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实现途径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巩固扩大街镇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区选人用人机制,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巩固提升“红色物业”工作成效,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推动小区基础防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警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对治安重点人员、社区矫正等人员轨迹的实时掌握。对高危人员动向提前管控,降低社区可控案件的发案率,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专栏:社会治理重大工程
1.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雪亮工程,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制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组建志愿者心理服务队伍,推进街镇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中心建设。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工程。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3.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安全标准、检验检测、监管责任、产品追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创新监管手段,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新生业态监管。
4.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工程。对具备条件的小区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智能门禁前端感知设备的安装,在公安分局建设智慧小区数据汇聚管控平台,实现与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智能应用和“雪亮工程”平台的联网对接。
 
第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十九节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政治站位,加强对党忠诚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同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严格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三会一课”的重点、党员干部教育的主体课程。健全干部理论培训常态长效机制,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完善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切实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执纪执法体系,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协调贯通各种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坚定不移正风肃纪,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强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十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依法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
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建立健全政党协商机制程序,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职能。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第五十一节  加快建设法治长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提升法治长安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开制度。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街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落实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全面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按规定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优化办案团队组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明确入额领导的办案、监督、管理职责,完善法官、检察官惩戒工作机制,严格司法责任追究;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对司法权力内部监督、法律监督、外部监督,完善司法权力监督制约体系。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普法宣传。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构建长效机制。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成权威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枢。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第五十二节  推动形成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弘扬担当奋进的务实作风,细化完善狠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地位。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做保障、金融为支持、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统筹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引导金融要素重点支持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强化政策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助一级解决问题,确保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美丽长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